央视网消息:8月19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国石窟寺保护最新进展,重要石窟寺重大险情基本消除,全国已初步建立石窟寺系统性保护体系。山西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艺术宝库,积极探索、创新数字化保护路径,让千年石窟焕发了新活力,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水平持续提升。
中国石窟寺:规模宏大具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拥有石窟寺2155处,摩崖造像3831处,共计5986处,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体系完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中国石窟寺系统性保护、整体性保护格局逐步构建。2021年起,已实施莫高窟壁画彩塑修复、麦积山石窟、大足石刻摩崖造像综合性保护、龙门石窟利用数字技术复原残损造像等项目150多个;新兴的微生物岩土工程将微生物矿化过程应用于工程保护,效果显著。
云冈主要洞窟造像八成完成全数字化采集
山西云冈研究院通过文物数字化信息采集,45个主要洞窟及5.9万多尊造像中已有80%完成全数字化采集。
多学科融合助力山西石窟寺保护提速
数字化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开辟了新思路。位于山西太原的天龙山石窟,开凿于东魏、北齐,现存500余尊造像,数字博物馆运用裸眼3D、虚拟现实等多元技术,对流失海外的石窟造像进行数字化采集,已完成11座主要洞窟的文物数字复原。
科技赋能让敦煌莫高窟保护更智慧
利用环境监测设备、航拍、卫星影像、三维扫描等技术,敦煌研究院日常监测即可掌握文物劣化风险,达到预防性保护的效果。面向全球开放的“敦煌数字资源库”,随时可浏览洞窟的高清影像。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 丁晓宏:截至2024年12月份,我们共完成敦煌石窟300个洞口的高精度数字化采集,采集面积达到了2.81万平方米,我们拼接完成了200个洞窟,还有169个洞窟的全景漫游制作,212个洞窟的结构三维扫描,同时我们还完成了4万多张的底片扫描,以及7处大遗址的三维重建,还有45身彩塑的三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