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202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召开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立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规划一系列重大项目,帮助西藏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
51岁的旺拉是日喀则扯休乡乃村的村民。走进旺拉家里,他正在忙着翻新房屋。
西藏日喀则市萨迦县扯休乡乃村村民旺拉:“和过去比起来,现在的生活很幸福。”
旺拉的幸福感源自实实在在的收入增长。旺拉一家耕种着62亩的青稞、油菜、小麦等。过去由于缺水,近三分之一的土地荒废,仅40亩能勉强耕种。
2020年,旺拉家乡建成了拉洛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这个工程大大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明显改善。曾经的荒漠如今成为青稞、藜麦、饲草等产业的沃土,带动数万农牧民增收致富。如今,旺拉家的这60多亩土地全部复耕,良种得以推广,土地质量提升,年收成稳定在2万斤以上,粮食年收入约6万元。
拉洛水利工程除了灌溉功能,也持续在发电、生态等方面发挥作用。水电站总装机容量4.2万千瓦,4台机组每年为藏中电网输送1亿度以上清洁电能。拉洛水利枢纽是西藏基础建设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基础建设加速发展,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从青藏、川藏公路通车,到青藏铁路建成运行,“复兴号”飞驰雪域高原,西藏告别了“人背畜驮”,初步建立起了涵盖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交通网络。主电网覆盖所有县(市、区)。农村饮水安全得到根本解决,所有行政村实现了光纤和4G网络通达。制约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极大改善,为西藏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在基础设施的支撑下,近年来,西藏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清洁能源、文化旅游、高原轻工业等现代产业蓬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2024年,西藏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76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是1965年的155倍,年均增长8.9%;2024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7亿元,是1965年的1258倍,年均增长12.9%。
蓬勃发展的实践离不开科学方略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规划实施中央政府支持西藏的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制定一系列惠及西藏各族人民的特殊优惠政策,确立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李德成:“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明确指出了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重点任务和总体要求等。科学回答了西藏工作的内在发展规律,也系统回答了在西藏一系列全局性、方向性和战略性的重点工作,对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提供了科学指南。”
发展促民生,就是聚人心。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强调,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6岁的格桑曲珍在山南市的一所寄宿制中学读高二。上午10时30分,她和同学们在操场上欢快地做着课间操。美丽的校园和完善的硬件设施,让格桑曲珍和同学们不仅可以通过像VR这种标准化的实验室畅游知识海洋,同时还可以在标准的足球场和篮球场上尽情挥洒汗水。
西藏山南市完全中学高二学生格桑曲珍:“学校的整体环境很好看,老师对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爱护。有了‘三包’之后,我们不用担心自己的吃穿用,可以安安心心学习,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大的把握。”
格桑曲珍说的“三包”指的西藏对农牧民子女和城镇困难家庭子女实行的“包吃、包住、包基本学习费用”的政策。这让家住偏远乡村的格桑曲珍解决了“上学难”的问题。2012年以来,西藏先后11次提高“三包”的经费标准,目前年生均达到5620元。有了生活保障,格桑曲珍的学习没了后顾之忧。这次回家,她带回了期末年级第一的奖状。
60年来,西藏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教育成了老百姓获得感最强、幸福感最直接的领域之一。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毕业,15年的学费、书本费、住宿费全免。加上教育的“三包”政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真正实现了“上学无忧”。
截至2024年,西藏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618所,教职工9.66万名,在校生总数达到97万人,超过西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如今的西藏,不仅学有所教,病也有所医,城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正不断完善。
今年8月11日,布琼瓦因受伤正在西藏自治区医院接受治疗。此前,他因病情复杂,曾三次前往位于成都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得知西藏自治区医院开诊后,有了专家坐诊,布琼瓦选择回到当地治疗。
为了提升危急重症诊疗水平,2025年6月,由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共建的西藏自治区医院开诊。华西医院共派驻了33名专家,李志贵便是驻院专家之一。
西藏自治区医院普外科负责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派驻专家李志贵:“通过把华西的技术水平带到西藏当地,解决西藏当地路途遥远的问题,一般的疾病不用出西藏,通过自身的技术服务西藏人民群众。”
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如今,自治区医院所有新入职人员到岗后均会被派往华西医院参加跟岗培训,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和临床素养有了实实在在的提升。
外科医生拉巴旦增刚顺利完成一台手术。他曾是日喀则一家县级医院的医生,2021年,拉巴旦增通过遴选进入正在筹建中的西藏自治区医院,随后到华西医院本部进行了近两年的跟岗培训,掌握了规范化诊疗流程,技术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已经能独立开展普通外科的常规手术及部分复杂手术。
如今,西藏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截至2024年,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到7231家,基层的医疗、预防、保健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大大提升,实现400多种“大病”不出自治区、2000多种“中病”不出地市、绝大多数“小病”在县域就可以有效治疗。
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肖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西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体现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前提和价值取向,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可以看到新时代以来,从彻底解决贫困问题,到教育、医疗领域组团式援藏,到积极实施转移就业举措,建成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都是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务实举措,让各族群众在经济社会权利保障上实现了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还强调,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如今,西藏百姓经济社会发展权利在得到充分保障的同时,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夏日的藏北,兔狲和雪豹好奇地观察着世界,猞猁闲庭信步,藏羚羊在这里产仔繁衍。卫星遥感、无人机、红外摄像机联手,记录下广袤草原的勃勃生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藏北高原生态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了更好守护。如今,区域内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已达16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达26种。西藏主要江河湖泊水质100%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西藏不仅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还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设立生态岗位44万余个,年发放补助金超过15亿元。
肖武:“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是地球第三极,是我们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好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事关西藏的高质量发展和长治久安,事关西藏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明确提出,我们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要把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60载的光阴,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到民生福祉改善,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到生态保护、民族团结、兴边富民,雪域高原上谱写出了社会发展的人间奇迹。
西藏的60年是不平凡的60年,可以说,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今天的西藏,各族群众住有所居、劳有所得、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面向未来,坚持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新征程上,西藏一定会续写雪域高原新的发展传奇,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