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
记者吴敏 北京报道
悬空九个月的北部湾保险董事长人选终告落定。来自广西投资集团公众号的信息显示,原北部湾金融租赁董事长林峰已正式接任北部湾保险党委书记并拟任董事长。
1974年出生的林峰从广西金融投资集团副总到北部湾金租董事长仅13个月便再度转场,打破了金融机构高管通常三年以上的任期惯例。这种非常规调动印证了股东方对北部湾保险这一核心金融牌照的战略重视。
这位从金融租赁领域跨界而来的掌舵者,面临的是保费增长趋缓、车险占比较高、省外扩张停滞、股权治理隐忧、资本补充压力等多重困境。“在当下竞争格局中,走专精特新道路,是地方险企实现突围的关键。”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教授朱俊生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北部湾保险而言,立足广西、面向东盟,是其独特的地理和战略资源禀赋,这为构建差异化优势提供了现实基础。
业务结构失衡下的盈利挑战
成立于2013年的北部湾保险,作为首家总部设于广西的全国性法人保险机构,以其“水系命名”彰显了深耕地方经济的初心。截至2024年底,该公司已在广西、广东、贵州、四川及深圳设立五家一级分公司,形成西南核心布局。但其发展轨迹在2021年后明显失速。尽管广西本土市场占有率保持第四位,但异地扩张的边际效益持续递减,保费规模始终未能突破40亿元门槛,2024年仅微增2.9%至38.4亿元。反映出品牌认知度与渠道渗透力的天然短板。
更核心的挑战在于业务结构的失衡。北部湾保险的车险业务占比从2022年的40.6%攀升至2024年的48.9%,几乎占据半壁江山;曾经与车险并驾齐驱的农险却显露疲态,占比收缩至30%,其余险种合计贡献仅两成,产品生态严重失衡。当新能源汽车重塑车险市场、农险政策红利消退,这种单一结构将放大转型风险,同时也暴露出其特色业务培育与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
“北部湾财险近年来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阶段性挑战,如保费规模增长趋缓、车险占比较高、特色农险承压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不少地方性中小财险公司的共性难题。”朱俊生向本报记者表示,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行业整体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粗放式增长空间收缩,中小险企在品牌影响力、渠道掌控力、技术投入能力方面相对受限;另一方面在于监管趋严、资本约束与偿付能力压力使得产品创新节奏放缓,差异化发展难度加大。同时,车险市场历经长期竞争后趋于饱和,而非车险特别是农险、责任险、政策性业务仍有待持续培育。
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亦向本报记者指出,北部湾保险所面临的问题都与公司品牌影响力较弱、销售渠道拓展能力不足、产品创新跟不上市场变化等内部因素密切相关。此外,资本实力的约束也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综合来看,在大型保险集团凭借其品牌、资金和渠道优势不断挤压市场的情况下,北部湾财险这类地方中小险企确实感到发展压力巨大。
盈利能力的脆弱性同样不容忽视。2021年至2022年曾连续亏损超亿元。得益于前任管理层的改革,如通过精细化核保和严控理赔成本,推动综合成本率从106.17%降至100%左右,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为0.45亿元。2024年,其净利润为0.61亿元,其中车险业务贡献的1.87亿元承保盈利尤为关键,今年一季度,该公司净利润为0.1亿元。但意外伤害险这类“小险种”仍在持续蚕食公司整体利润,盈利根基尚不牢固。
北部湾保险表示,公司将继续秉承“风控为先、效益至上、规模并重、均衡发展”的经营哲学,致力于走上一条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展望2025年,北部湾保险将战略重点锁定在数字化转型、业务模式创新以及区域经济服务等方面。
朱俊生认为,在当下竞争格局中,走“专精特新”道路,是地方险企实现突围的关键。对于北部湾保险而言,立足广西、面向东盟,是其独特的地理和战略资源禀赋,这为构建差异化优势提供了现实基础。
在数字化投入上,朱俊生认为可以聚焦三个关键领域。一是通过线上化、移动化手段提升客户触达效率和服务体验,增强本地客户黏性;二是在农险方面,结合遥感、气象、区块链等技术,实现更精准的承保与理赔;责任险则可通过场景建模和数据标签,提升定价与风控能力;三是探索跨境物流险、出口信用险、港口责任险等与“南向通道”“陆海新通道”相结合的产品,打造差异化“边贸+保险”生态圈。
“数字化不应只是工具升级,而应与战略定位、业务特色深度融合,为特色化提供底层支撑。”朱俊生说道。
在杨帆看来,北部湾保险若要走“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道路,其数字化投入应更有针对性。一方面,要利用数字化工具强化其在本地市场的服务能力,例如通过线上平台提升农险、责任险等非车险业务的投保和理赔效率,让服务更便捷。另一方面,要借助数据分析进行精准营销,精准锁定本地特定人群以及与东盟经贸往来相关的客户群体。同时,还要利用科技手段进行产品创新,开发出更符合本地市场需求的新险种。
“构建差异化优势的关键在于深耕本地市场,比如可以加强与当地农业合作社、东盟商会等机构的合作,提供定制化的农险、贸易相关险种,并建立起能够快速响应本地客户需求的线下服务网络,这样才能真正形成独特的竞争力。”杨帆说道。
股权治理暗藏隐忧
摆在林峰面临的考验远不止业务转型,股权治理层面也暗藏隐忧。北部湾保险并列第一大股东广东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所持20%股权处于质押状态,第五大股东广西平铝集团有限公司所持6%股权同样处于质押状态。此前,该公司另一股东广西长江天成被司法拍卖的9.73%股权虽由广西国经资产接手,但买家股东资格尚待监管批准。
“股东股权质押、司法拍卖等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治理的稳定性、战略执行的连贯性,特别是对重大事项决策、资本运作计划等产生影响。不过,应客观看待,这类情况在中小金融机构股权结构中并不鲜见,也是行业逐步走向规范与透明的过程中可能经历的阶段。”朱俊生指出,从治理层面看,关键是董事会及管理层能否保持战略定力与专业独立性,确保重大经营决策不受股东层面短期不确定因素干扰。
在朱俊生看来,北部湾保险需要强化董事会治理机制,确保表决机制、监督机制清晰可行。同时建立与监管机构、主要股东间的信息沟通机制,确保关键节点透明合规,并且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业务转型计划,减少对特定股东的业务依赖,提升独立经营能力;在资本补充上多元化筹资渠道,包括引入战略投资者、探索与地方国资合作、申请再保险支持等,增强公司内生发展动力。
杨帆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股权质押和司法拍卖问题,直接威胁到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战略稳定,未来增资扩股也会因此受阻。新任董事长上任后,应该优先解决股权悬案,稳定公司内部和市场的信心。其次,要着力加强内部治理,确保公司决策机制能够正常运转。同时,需要清晰地向市场和股东沟通公司的战略方向,稳住现有股东的信心。此外,还应积极探索引入那些认同公司战略方向、能够带来资源的新股东,以此来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实际上,自2014年首次增资后,北部湾保险已十年未获资本输血,而2020年发行的2.5亿元资本补充债将于2025年12月进入赎回窗口,若行使赎回权,将导致偿付能力充足率骤降37个百分点。尽管当前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275%,但2023年SARMRA评估中战略风险管理仅得5.75分,凸显风控体系短板。今年6月,该公司临时股东会再度通过增资扩股议案,这项搁浅十年的重任终将落在新董事长肩头。
作为北部湾保险新任掌舵者,林峰既要借力股东政商网络突破非车险瓶颈,又要守住来之不易的承保盈利。当省外扩张遇阻、车险依赖症难解、资本补充迫在眉睫,这位未涉足过保险的“新兵”能否带领这家广西首家全国性法人保险机构破局,将成为检验广投系金融整合战略成效的重要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