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连山,弯连弯。
杨仕荣从未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在贵州册亨山里眺望远方的布依族少年成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这条路,写满了他的坚守与担当。
杨仕荣在辖区走访
大山深处的少年
1979年,杨仕荣出生在册亨县秧坝镇板用村,一个布依族村寨,家中三兄妹,他是长子,从小便知肩上的分量。
村庄被群山环抱,土地零星散落在坡谷之间,少年杨仕荣的日常,与这里大多数孩子并无二致——天未亮透,就要踩着露水上学,傍晚归来,裤脚总是沾满泥土与草屑。
“那时家里有一大片桐子林,收成刚好够一家人的开销。”杨仕荣轻声回忆,每逢假期,就跟着父母钻进雾气未散的山林捡桐子,桐子成熟时,外壳由青转褐,像一个个小铃铛挂满枝头,有的熟透了,便“啪嗒”一声落在积满落叶的坡地上。
山林里弥漫着泥土和植物腐烂的独特气息,夹杂着桐子青涩的微香,他一颗一颗地将桐子拾进竹筐。
“桐子是家庭的收入来源,初中时就可以背100多斤桐子了。”杨仕荣回忆,那时候家里只有一匹马,山高路远,运输基本靠人背马驮。
杨仕荣的父亲上过初中,母亲慈善,他的父母坚定认为读书才是出路,因而三兄妹读书都很努力,成绩也不错。
初中毕业后,杨仕荣考入黔西南州民族行政管理学校学习经济电脑专业,每个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
2000年,杨仕荣从黔西南州民族行政管理学校毕业,加入到册亨县实验中学,成为一名教师。6年的时间,他从教师干到副校长。
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春游途中,一名学生无故被一群小混混殴打,他带领一众师生将对方控制后扭送派出所,民警依法维护了学生的权益,打人者被依法处罚。
“还是警察有威信!维护公平正义立竿见影!”让杨仕荣下定了报考人民警察的决心。
杨仕荣在福尧村走访 赵佳玲 摄
踏入警营的成长
2006年,怀揣着对公安工作的向往,杨仕荣走下三尺讲台,投入到藏蓝警营。当他得知自己被分配到达秧派出所时,心中既充满了期待,又有些许不安。达秧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条件艰苦。
报到当天,老所长韦永洪开着一辆破旧的吉普车在山间逶迤前行来接他,杨仕荣内心激动不已。
一路上,看着车轮卷起的滚滚尘烟,想象着乡镇派出所工作的未知前路,杨仕荣的心中涌起一股失落感。
派出所与小镇上的其他单位相距较远,营房附近只有两三栋民房,显得格外冷清。新老民警总共五人,办公条件十分简陋。
杨仕荣到派出所的第一夜,山风呼啸,他躺在宿舍的床上,辗转反侧,心中满是对家人的思念。
成为人民警察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跟着老民警马正峰学习户籍业务。当时,所里要做一份人口年报,马正峰凭以往的经验估计得花十天时间,所长韦永洪打算组织全所合力攻坚一周。杨仕荣只翻阅了几项指标数据,便主动请缨单独试试。
杨仕荣心想,自己在学校里学习过计算机专业,或许可以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工作效率。随后,他设计了人口年报的电子表格模板,用函数辅助统计分析,仅用一天就完成了任务。达秧派出所的人口年报最早报送上级,并且一次性验收过关。这件事让杨仕荣在派出所里崭露头角,也让他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然而,基层派出所的工作远不止户籍业务这么简单。接处警、调解纠纷、办理案件……每一项工作都考验着民警的能力和智慧。
杨仕荣第一次出警,就遇到了一起棘手的打架斗殴案件,受害人的伤口流着血,场面十分吓人,杨仕荣立即电话报告所长,协调送伤者就医。
得知受害人与一邻居因宅基地界限权属长期存在矛盾纠纷,有加害嫌疑,但涉事邻居处于醉酒状态,人证物证皆无,案件扑朔迷离。所长赶到后,又带着杨仕荣深入走访。“韦所长来了,出事的时候我们几个都看在近处,当时老何一激动就拿小刀捅了老王,就为争宅基地的界畔!”几个人七嘴八舌地说。
看到所长群众基础好,轻轻松松就找到了三个证人,杨仕荣钦佩不已。从那以后,杨仕荣明白了,在基层派出所工作,不仅要有扎实的业务能力,更要学会与群众打交道,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在派出所工作的日子里,杨仕荣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他在户籍窗口与办事群众热情交流、周到服务,在各类矛盾纠纷现场学会了定分止争,在侦办案件过程中学会了积极发动和依靠群众。
杨仕荣走访辖区群众 赵佳玲 摄
成为“杨伯妈”的情怀
从警路上,杨仕荣先后在达秧、双江、巧马、高洛、秧坝4个派出所、警务室工作,他也从青涩腼腆的新民警成长为稳重担当的基层“领头雁”。
2019年,册亨公安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高洛新区成立了高洛警务室,让285栋楼5个社区、4个行政村的3.5万余人和美安居,成了杨仕荣新的使命。
高洛新区地处册亨县东部,占地面积49.18平方公里。从自己生活了几辈人的大山里搬出来,大部分搬迁群众都不太习惯,习惯了靠山吃山,现如今离开大山,没有了土地耕种,搬迁群众如坐针毡,这一切杨仕荣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通过奔走打听、联系协调,杨仕荣收集到附近用工单位的招聘信息,并主动与社区附近的皮鞋厂、服装厂、食品厂、香蕉园等厂区单位取得联系,积极带头到辖区宣传用工政策,再根据居民的实际情况,先后帮助解决2000余名社区群众的就业问题。
面对3万多名群众的数据采集工作,他没有惧怕。“咬紧牙,撸起袖子,使劲干!”杨仕荣带领警务室5名民警、15名辅警采取实地走访、电话核实等多种方式采集信息。群众白天不在家就晚上去,哪家灯亮就去哪家,一直没人在家就打电话确认……3个月后,这项大工程终于完成,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真正做到了“快融入、稳得住、平安居”。
在基层,每天都要面对“邻里纠纷”“夫妻吵架”“丢失东西”等家长里短的事。每当接到这类警情,杨仕荣总是第一时间把当事双方或多方聚拢或请到派出所,苦口婆心地进行调解。他总是摆事实、讲道理、释法律、断是非,一开口就是一两个小时,直到调解成功为止,久而久之,“杨伯妈”的外号不胫而走。
“第一次听到别人喊外号‘杨伯妈’,还是有点生气,我一个男的,怎么能这样喊呢。”杨仕荣说,“伯妈”在贵州方言里有“话多、啰唆”的意思,当时感觉被“嘲笑”了。
在后续与群众打交道中,杨仕荣慢慢发现,“伯妈”是群众对他的爱称,外号背后是群众深厚的信任,凝聚着浓浓的警民鱼水情。不管是办理业务,还是调解矛盾纠纷为民解困,只要有“杨伯妈”在,群众心里就有了底。
杨仕荣与群众亲切交谈 潘全照 摄
从布依山寨走出,又回到布依群众中间,“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三能派出所所长”“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由于工作突出,杨仕荣获得过很多荣誉,荣誉加身,他的为民初心却从未改变。
作者:赵佳玲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