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北镇市设施农业较多,设施土壤经过多年耕种会产生营养流失、连作障碍等问题,需要对土壤进行改良。为此国家大宗蔬菜体系辽西南综合试验站邀请体系岗位专家,一起为解决设施蔬菜土壤酸化问题,开展土壤调理剂的试验示范观摩,进行了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助力辽宁省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
技术培训会与观摩会,吸引了来自辽宁省北镇市五粮乡、青堆子镇,中安镇,吴家乡等地的蔬菜种植户参加。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清以“我国非水溶肥料应用前景分析”为题,主要讲解除氮磷钾这些大量元素肥料以外,如钙镁硅铁硼等元素的利用可以有效调节土壤理化性质,改善营养结构,消除拮抗作用,使作物能够更好地获取养分。
在北镇市大屯乡大屯村的示范户吴贵阳家大棚里,与会者看到经过土壤改良后种植的甜瓜长势良好,“施用土壤改良的肥料后,甜瓜的茎秆粗壮叶片很厚,而且病虫害也减少了,正常的化肥用量也减少了。”吴贵阳说这茬甜瓜是7月末定植的,十一前收获。接着再定植一茬甜瓜,在下年1月份收获,那时甜瓜价格较高。然后在1月份定植一茬辣椒到6月收获完。
在农田养分高效管理技术中,实现养分的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的平衡供应、针对酸化土壤进行改良,促进根系活力等方面的措施是实现作物增产、氮磷养分高效利用的关键。
2024年,依托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业大学陈清教授团队与辽宁一亩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一亩神教授工作站”,该工作站旨在整合高校科研优势与企业资源,围绕土壤健康、土壤改良剂及相关产品研发等关键领域,深入开展矿物材料研发及设施土壤改良剂产品示范推广工作,通过协同创新与资源共享,工作站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提升土壤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在中国农业大学陈清教授团队的指导下,企业开创了碳酶螯合技术,通过将有机水溶碳与芽孢杆菌进行发酵、促生反应后形成的碳酶聚合物,与中微量元素、矿物质等在特定条件下进行螯合反应,生产出多元素多营养型的碳酶螯合肥料。
陈清教授说田间试验表明,碳酶螯合技术在调节土壤酸碱度和作物促根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它能够根据土壤实际情况,有效调节土壤酸碱度,使其达到适宜作物生长的pH范围,使土壤更加适合作物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在设施土壤改良方面效果明显。
碳酶螯合肥料改善土壤性质,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有利于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有效抑制某些有害病菌的生长。同时,还可以分解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阻控重金属的吸收,保持根际环境良好,从而减少烂根、烂茎等现象发生。
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辽西南综合试验站站长、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国政向记者介绍,他们以北镇市为中心推广设施土壤改良技术3000亩,将来会借助大宗蔬菜产业体系的平台,体系专家和试验站协作在更多的蔬菜作物上进行试验示范中量元素肥料在土壤调理、纠正土壤酸化给蔬菜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在辽南、辽中地区土壤酸化较重的地区优先推广。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