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厦门7月15日电(记者 沈美)7月13日,由中国奶业协会主办、以"场景、空间和赛道"为主题的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厦门举行,据介绍,本次会议深入探讨提升奶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路径。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奶业协会代理会长沈建忠表示,奶业未来需产学研用协同,凝聚共识、携手同行,期待此次研讨为行业发展锚定方向、为奶业振兴注入新动能。
会议上下半场分别由刘亚清和毕美家主持
夯实发展根基 直面结构性挑战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奶业协会代理会长沈建忠在《我国奶牛养殖业2018-2024年七年发展成就》提到了我国奶牛养殖业的一系列数据,可以看到奶类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2024 年牛奶产量 4079.4 万吨,较 2018 年增 32.7%,奶源自给率 72.8%。奶牛场(户)均存栏 518 头,较 2018 年增 234%;100 头以上规模化养殖比例 78%,较 2018 年提高 16.6 个百分点;荷斯坦牛平均单产 9.9 吨,较 2018 年增长2.5 吨。特色奶总产量 82 万吨,占乳类总产量 1.97%,年均增速18%;
与此同时,生鲜乳抽检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99.9%以上,乳脂肪、乳蛋白和菌落总数平均值分别为3.78、3.32和9.4万,均优于生乳国家标准。体细胞数平均值25.9万,优于欧盟标准。智慧养殖、装备升级推进,粪污利用率超 75%,绿色转型加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奶业协会代理会长沈建忠
虽然,我国奶类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但行业仍面临结构性挑战。
“消费潜力释放不足,城乡差距制约市场扩容。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成本压力持续加大。核心竞争力存在短板,关键领域依赖进口。利益联结机制待完善,产业链协同效率偏低。当前奶业发展面临着结构性挑战,但挑战中更蕴含机遇。”国务院参事、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于康震在报告中认为,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乳制品作为优质蛋白重要来源,消费升级趋势不可逆转;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市场开拓提供政策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科技突破创造条件;“双循环”格局为品牌国际化带来新空间。
对于如何加速奶业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马有祥表示,要持续夯实奶牛养殖发展根基。统筹用好各级各类产业扶持政策,推动奶牛养殖节本提质增效,守住600万头左右的高产荷斯坦牛群“基本盘”;持续强化养殖加工利益联结。乳制品加工企业要不断提高稳定可控奶源比例,通过相互持股、二次分红等多种方式,与奶牛养殖场户建立稳固关系。放宽准入门槛,对工艺和技术装备成熟、不适合大规模生产的产品不设起点规模和半径限制,支持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办加工厂。同时,持续巩固乳品质量安全优势。挖掘多层多元消费潜力。
“未来5-10年奶牛养殖转型升级除了继续在技术上提高,控制合理的产能建设增速,更重要的是研究建立行业的战略研判和顶层设计体系,加强行业宏观管理能力。”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李胜利提出,奶牛养殖业应开展建立具备法律效力的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稳步推进和发展奶农办加工,将政策、资金、人力等资源从重点投入产能扩张转向科技创新和产业素质提升等建议。
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奶业协会原会长刘成果
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奶业协会原会长刘成果在《中国奶业20强(D20)峰会十年奋进与展望》报告中表示, D20峰会推进奶业振兴取得卓越贡献。十年来D20峰会引领行业方向,凝聚发展共识,促进产业升级,增强综合实力,推动质量提升,铸造国产品牌,增强行业合力、提升国际竞争力。“D20企业要深刻认识奶业在保障食物安全、促进乡村振兴、建设健康中国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中展现更大作为。”
会上,由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牵头完成的《中国奶业战略发展重点课题研究报告(2025)》正式发布,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名誉副主任陈萌山介绍相关要点,该报告包含四大课题研究报告,即《新形势下奶牛养殖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奶制品产品结构优化研究报告》、《奶业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世界奶业中国方案:高质量引领的奶业现代化答卷》聚焦当前奶业突出矛盾与深层次问题,旨在为行业破局突围提供战略指引。
图为: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奶业协会原会长刘成果,国务院参事、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于康震,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马有祥,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名誉副主任陈萌山,原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名誉副主任毕美家,原农业部党组成员、总经济师,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张玉香,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奶业协会代理会长沈建忠登台,共同见证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的发布
承压破局 洞察产业变革趋势
从种源攻关到智能制造,从低碳牧场到全域数字供应链,头部企业以“头雁效应”积极带动全产业链穿越周期。在“奶业‘十五五’变革新范式交流”环节,中国奶业10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分享了具有创新价值的战略构想与发展模式。这些实践案例与探索模式,深刻洞察了未来产业变革趋势,为行业提供了具有借鉴与推广价值的成功样本。
“中国奶业即将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新机遇新挑战,伊利集团高级执行总裁刘春喜表示,企业要锻造全链硬实力,筑牢产业根基。“‘十五五’期间,伊利将继续在奶牛高端种源与性别控制繁育关键技术等方面持续发力,实现奶牛种源自主可控和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在养殖技术、饲料供应、疫病防控等环节,也将持续创新,确保奶源稳定和优质。”
蒙牛集团党委副书记、高级执行总裁李鹏程提到,AI将颠覆性地改变产业、改变社会、改变世界。他介绍,蒙牛宁夏工厂,通过数字孪生、智慧检测等AI技术应用,人均效能比传统工厂提高了20倍,成为液态奶“灯塔工厂”。“未来,我们不仅要建造更多的灯塔工厂、智慧牧场,更要对全产业链进行系统化、一体化重塑,用AI全面激发产业效能潜力,实现行业革命性地变革。”
“拥抱科技、投入科技、善用科技,是乳品行业面向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核心路径。”光明乳业党委书记、董事长黄黎明表示,光明乳业将依托拥有的 4 大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聚焦乳业战略性和前瞻性科技布局,着力高端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以科技创新带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全力实现“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
谈及乳品消费市场,君乐宝乳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魏立华表示,满足消费者更高品质、更健康的需求成为市场发展的趋势。“今年,君乐宝通过益生菌的功能性创新,推出简醇吨吨桶酸奶,上市几个月迅速成为消费热点;君乐宝奶粉通过构建‘脑体双优’科研模型,从‘认知力、自护力、吸收力、骨骼力、视护力’五大核心维度出发,实现脑体营养配方的‘双促进’,经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和权威专家鉴评,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创新不足一直是我们行业的痛点,企业要加强科研创新,打造不可复制的产品差异性。同时,大胆开展模式创新。有实力的乳企要主动‘走出去’,将中国优质产品、技术和品牌推向全球,实现海外市场效益反哺国内发展。”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表示,目前飞鹤加拿大工厂生产的奶粉已经上架沃尔玛等1100多家门店,凭借安全和高品质迅速赢得市场认可。未来飞鹤将继续深化在全球市场的布局。“走出去”是中国奶业提升全球产业链地位、打造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一步,中国奶业完全有能力在全球市场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谈及未来发展,优然牧业董事会主席兼总裁郝海军表示,未来将重点培育健康、长寿、低碳的“超级种公牛”,开发针对细分人群的功能性原料奶。
在巩固原奶主业、拓展第二曲线的基础上,现代牧业总裁孙玉刚表示,积极探索奶牛养殖服务产业链商业模式,培育全新增长点,联合各大院校共同创立现代智牛公司,共享经验及资源;同时考察国外牧场,开拓海外市场,探索出海新路径,输出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全方位赋能产业链全链条升级跃迁。
澳亚集团首席运营官兼执行董事杨库、嘉立荷牧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赵康、首农畜牧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王辉也都分别表达了企业对科技创新、人工智能、数智管理、绿色低碳等领域的关注。
会议举行“胸怀炬火・赋能十五五”中国奶业擎梁者再出发仪式,50家D20及观察员企业代表、乳品企业中坚力量及供应链代表先后登台
会议最后,40家养殖企业代表郑重宣读了《蓄力“十五五”再踏山河——奶牛养殖业高质量发展共识》。
业内人士表示,此次会议通过深入剖析行业发展面临的痛点与挑战,分享前沿理念与成功实践,有效凝聚了行业共识,明确了未来发展方向与核心任务。相信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奶业必将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新台阶,为保障国民营养健康安全、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