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似火,川东大地热浪滚滚。7月3日至4日,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领着30余位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冒着酷暑赶赴广安市广安区大安镇南桥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交流学习智慧农场建设的新技术新经验。
种瓜能有啥新名堂?在瓜棚里,南桥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桂明向大伙儿展示了智能管理中心的强大能力——灌溉系统根据土壤湿度自动启停,缺水时精准补水,既节约了30%的水资源,又避免了因浇水过多造成的烂根;施肥环节结合土壤养分检测数据科学配比,使节肥率高达60%,田间化肥残留明显减少;通过监测光照和温度,及时调整大棚遮阳网和通风设备,为西瓜生长营造出最佳环境。
“过去浇水看土皮干湿,施肥凭往年经验,一场暴雨就能让半棚瓜烂在地里。”李桂明说,自己与西瓜交手的这些年里,他深感传统种植痛点,灌溉过量导致土壤板结,施肥不当影响西瓜品质,产量和收益总是上不去。为了破局,他多次外出学习,将物联网设备、智能管理系统摸得门儿清,最终带着新技术回到南桥村。
图为李桂明介绍智慧大棚。
参观时的一个小插曲,让大伙儿对智慧农业的高效有了直观体会。技术人员正介绍得起劲儿时,李桂明的手机突然响起,电话那头很焦急:“棚内水管爆裂了!”正当众人以为要往田里跑时,只见技术员通过监控大屏迅速定位故障点,远程关闭供水阀门,警报迅速解除。
李桂明亮出了一组数据展示实打实的成效:实施智慧农业以来,合作社西瓜亩产从过去的4000公斤提升到6000公斤,优质果率从60%提高到85%,糖度稳定在13-14度,达到了优质商品果的标准;通过精准管控,每亩地节水30%、节肥60%,人工成本降低50%,合作社年收入突破600万元;117户社员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户均年收入从3万元增长到5万元,实实在在尝到了科技兴农的甜头。“南桥西瓜”凭借品质稳定、可追溯的优势,不仅在本地市场供不应求,还走进了成渝地区的大型商超,名气越来越大。
“科技就是农业发展的金钥匙。南桥西瓜合作社的智慧系统非常方便,提高效率的同时还节约了人工。在种植生产中人工费是最贵的,所以以后想往这方面发展。”在这群老练精干的乡村产业带头人中间,00后李依玲活脱脱一个邻家小姑娘模样,格外显眼。她可是广汉绿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青年“接班人”,大学毕业后响应乡村振兴号召返乡,挽起袖子和父亲一起打理合作社的大小事务。
李桂明特意准备了用智慧农业种出的西瓜汁。刚一入口,清甜爽口的滋味便在口腔中蔓延开来,不少合作社代表纷纷称赞:“这西瓜汁味道太纯正了,甜度刚刚好,一点都不腻!”事后提及这个,李桂明自豪地介绍:“这都是精准施肥的功劳。通过智能系统把控施肥的种类和量,西瓜的糖分积累更均衡,口感自然就上去了。”这杯凝聚着智慧农业成果的西瓜汁,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到了科技对提升农产品品质的显著作用。
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梁金修表示,从“看天种地”到“知天而作”,南桥西瓜合作社的实践不仅让小西瓜撬动了大产业,更以科技赋能破解传统农业难题、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能。联合会组织会员代表前来参观学习,希望大家交流切磋,鼓励更多合作社积极尝试应用新技术新模式,共同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此外,在观摩交流期间,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分别组织召开了参会副会长与企业代表交流座谈会、2025年第二季度正副会长会议,共同探讨建设服务更优的会员之家、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之路。
图为第二季度正副会长会议现场。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合作经济处处长杨春国在会上肯定了南桥西瓜合作社的积极探索,鼓励各大合作社不断创新,抱团发展聚合力,规范管理强内功,同时要肩担社会责任,健全联农带农机制,以诚信促共赢,为乡村振兴添力。
作者:毛雯慧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