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记者从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服务渭源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会川试验站科技开放周活动了解到,60年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会川试验站一代代科技人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一线,潜心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实现了从“一粒种子”到“一个产业”的蜕变,为甘肃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为全国马铃薯良种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会川试验站建立于1965年,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第一个马铃薯专业育种站。建立以来,该试验站在高淀粉、抗旱、抗晚疫病育种方面处于全国先进行列,累计育成陇薯系列马铃薯品种55个,年推广应用面积600余万亩,分别占甘肃省和西北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的1/2和1/3。近10年,该试验站选育的陇薯系列马铃薯品种在甘肃推广超4000万亩,累计助农增收120亿元,成果辐射13个省区市。该试验站涌现出的以入选“感动甘肃•2006十大陇人骄子”的王一航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为甘肃乃至全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该试验站先后被命名为“农业部会川马铃薯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西北旱作马铃薯科学观测实验站”,并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2024年“陇人骄子”集体称号。
近年来,甘肃农科院以会川试验站为纽带,与渭源县开创了院地合作新机制,取得了新成效。甘肃农科院院长常宏表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为更好落实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与渭源县将签订新的院地科技合作协议,共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渭源马铃薯产业技术研究院,双方将携手破解马铃薯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提升科技攻关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效率,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开辟院地合作的新局面。
据了解,作为省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坚持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双轮驱动”,承担着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支撑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职责。截至目前,该院已在甘肃不同生态类型区建立24个综合试验站,建有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6个,农业农村部学科群、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9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试验站14个。作为全国重要的种薯繁育基地,渭源在种质资源创新、品种选育、脱毒种薯繁育、全产业链延伸等方面走出了特色之路。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