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逐渐在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等领域落地应用,我们的城市也正在变得越来越“聪明”。
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的7项重点任务之一。在广州,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已应用在多个城市治理的场景中,在提升治理效能的同时,还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广州图书馆,人们正从馆舍西门进入大厅。入口上方是一面800平方米、向内倾斜15度巨型玻璃幕墙。这面通透的幕墙为图书馆内部带来了自然采光,也成为这座建筑令人印象最深的记忆点。然而,历经10多年的风吹日晒和台风等极端天气的侵袭,幕墙也出现了支撑结构老化的问题。一年多前,广州图书馆投入450余万元对幕墙支撑结构进行全面改造,让它不仅更安全,而且更智能。改造更换了起承重作用的幕墙拉索,而更换新的幕墙拉索内,还嵌入了一根“智慧筋”。
在图书馆中控室,幕墙拉索的实时拉力值汇集到一个幕墙安全监测系统,如果拉力值突破正常范围,系统就会自动报警,图书馆可以根据情况采取人员疏散等措施。
这些幕墙维保信息还会被上传到广州市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城市信息模型,相当于是一个虚拟的城市模型。城市里的建筑、道路、基础设施、河流山川等都会以真实的比例呈现在模型中。在此基础上,城市信息模型平台还汇集了其他很多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信息数据。目前,广州已有5861幢楼、2306万平方米的建筑幕墙维保信息就按楼栋汇集到平台中。而在广州市智慧城市运行中心,广州所有建设工地的情况也可以实现“一览无余”。
依托信息模型平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不断快速发展。在广州市黄埔区街头,无人驾驶巴士正在运行,这条全长约3公里、耗时10多分钟的行车路线串联起地铁站、人才公寓和写字楼。
有了信息模型平台提供的城市空间信息,加上车载的各类传感器及智能驾驶算法,这些无人驾驶的小巴可以再在道路上更加安全地行驶。一个城市数字底座承托起大量的应用场景,更加便捷高效的城市生活正在加速走进现实。
除了玻璃幕墙维保、在建工地管理以及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城市信息模型平台还在接入更多场景,带动关联的软、硬件产业发展。
专家表示,目前,我国的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而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正是下一步的城市工作的重点任务。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院长 吴璟: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应当以城市运行和治理过程中的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切入点,才能将新技术和大数据有效转化为城市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从另一方面看,城市运行和城市治理过程中多元化的场景和需求,也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提供了应用的沃土,带动一批新兴企业乃至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扩大内需、拉动投资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