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选派干部人才对口支援边疆民族地区,是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第十批援藏和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已经分别在当地工作三年了,他们在医疗、教育、产业等方面给当地群众带来切实支援,助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在西藏,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通过选派优质团队进藏,填补当地医院技术空白、培养本土人才,推动支援工作从“输血”向“造血”发展的转变。
西藏昌都市是先天性手足畸形高发地区,北京援藏医疗队发挥首都资源优势,前后7批次组织来自全国的手外科领域医疗专家前往昌都开展免费手术,300多名手足畸形儿童接受了治疗。
在第十批援藏医疗团队努力下,复杂骨关节置换术、妇科恶性肿瘤等需转诊的难题都能在西藏本地治疗,还投入18.2亿元建成12间标准化手术室、3个高原病研究室,配置达芬奇机器人等设备,帮带培养了2000多名本地医务人员,推动13所县医院诊疗能力提升。上海援藏医师于德刚称:“为什么会带着我们当地的医生拼命做手术?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他们的临床实践能力、操作能力,这样他们能够更快地成长为主刀医生,培养带不走的医疗人才。”住院医师丹增措姆表示:“通过援藏老师手术台上的带教,现在我们能单独操作妇科的三大癌手术,最大的获益者就是本地的同胞,很多病不需要再出藏了。”
三年来,2000多名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施展才华,努力奋斗,投入116亿多元实施1400多个民生项目,改善农牧区饮水、环境和交通条件,培育打造、改进提升特色产品品牌747个。“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把准发展和安全、发展和民生、发展和人心的关系,多措并举、全面发力,有力推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创建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有力推动西藏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教育人才“组团式”援青 把优质教育资源带到雪域高原
在青海,来自天津、山东、江苏等六个省市的118名教师在17所学校担任校长和骨干教师,他们将东部地区优质教育带到了雪域高原。
徐红芬所在的海南州高级中学是第五批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的学校。2022年,她和7名教师一同从江苏来到了海拔超过3000米的海南州开展帮扶工作。
从教学楼建设到课堂桌椅板凳更新,三年来,帮扶团队为当地争取资金更新了教学设施,又投入了700多万元更新实验设备,全校38个班级课堂实现了智慧化教学。
除了硬件设施的改变,课堂的变化更大。海南州高级中学和江苏七所援派学校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引进了江苏名师“空中课堂”,相隔数千公里的两地师生,通过远程视频就能实现面对面学习交流。学校还开设了40多个社团和兴趣拓展课,大大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2022年以来,六省市援青队伍先后为青海当地培养骨干教师1000多名,5所“组团式”受援高中本科总体上线率提高到70.93%。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即将结束对口帮扶的工作,把“接力棒”交给下一批援青队员们。三年时间,他们与当地干部群众在共同奋斗中结下了深厚情谊。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年时间,441名援青干部人才在民生保障、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人才培养等领域精耕细作、牵线搭桥,累计投入各类资金83.9亿元,实施重点帮扶项目2000余个,助力青海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