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7月7日在江津区召开全市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现场推进会,明确以《深入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为抓手,持续巩固禁渔成果,通过强化退捕渔民保障、严打非法捕捞、推进生态修复等举措,推动长江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发展。
退捕渔民“稳得住”:从“上岸”到“安业”的民生答卷
“住有所居、业有所就”是禁渔工作的民生底线。重庆通过“动态监测+精准帮扶”确保退捕渔民安稳致富:建立帮扶明白卡和信息台账,按月追踪6525名有就业意愿渔民的就业状况,实现100%稳定就业;针对50岁以上占比六成、初中及以下学历为主的群体特点,提供“1131”服务(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清零零就业家庭。
社保兜底同样扎实。10315名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全部参保,303名困难渔民纳入低保,断保渔民享受“一对一”政策宣讲,确保“养老有保障”。江津、巫山等区县通过水产养殖技术培训,引导渔民转型生态渔业,拓宽增收渠道。
织密禁渔防护网:全链条打击与智慧监管并行
面对非法捕捞反弹压力,重庆打出“水陆空”立体监管组合拳。公安、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常态化开展“平安长江”“渔政亮剑”专项行动,聚焦偏僻支流、省际交界水域,严查“电毒炸”“泥鳅钓”等行为,落实“一案七查”深挖全链条线索。市场端严堵非法渔获流通,严禁餐饮、电商以“长江野生鱼”虚假宣传,去年以来查处涉渔虚假宣传案多起。
“技防+人防”提升监管效能。全市执法人员较禁捕前增加93%,配备无人机、AI视频监控1000余个覆盖“三江”干流,“长江治渔”应用实现涉渔线索2小时内响应,闭环处置率超95%。针对“三无”船舶,实施拉网式清理,规范乡镇自用船舶标识管理,确保数量只减不增。
生态与产业共振:激活长江绿色发展动能
禁渔四年多来,长江干流(重庆段)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从“无鱼”提升2个等级,长江鲟、胭脂鱼等珍稀鱼类出现频率显著增加。根据行动方案,重庆将每年放流鱼类1500万尾以上,其中珍贵濒危物种占比10%,同时推进6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守护鱼类产卵场等关键生境。
生态渔业同步升级。加快长江上游水产种质资源库建设,推广稻渔种养、设施化循环水养殖等模式,实现30亩以上养殖场尾水治理全覆盖。改造传统池塘打造人工钓场,拓展渔业观光、科普教育功能,引导野钓群体有序转移,既缓解禁捕压力,又培育新增长点。
社会共治聚合力:从“要我禁”到“我要禁”
“禁渔不是独角戏,需要全民参与。”重庆通过“六进”宣传(进机关、社区、农村等)、有奖举报、垂钓协会监督等方式,畅通公众参与渠道。“渝钓通”应用实现垂钓人员实名登记,抖音等平台监测不当垂钓内容,及时回应舆情。去年“全国放鱼日”活动吸引超10万人次参与,形成“护鱼光荣”的社会氛围。
会上也直面问题,部分区域存在重视程度下降、部门协同不足、基层执法力量薄弱等问题。下一步,重庆将压实区县主体责任,补足执法装备短板,强化水生生物监测,确保2027年非法捕捞发案率下降9%、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达63,让长江十年禁渔成果惠及更多子孙后代。
作者:邓佳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