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的种植历史与人类文明发展紧密相连。考古发现证实,中国半坡遗址与印度哈拉帕文明的先民早在数千年前就已开始栽培油菜。此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与大航海时代的物种传播,油菜逐渐扩散至欧亚大陆。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科学家成功培育出双低(低芥酸、低硫苷)油菜品种,这一突破不仅改良了油菜的营养结构,更推动其成为全球第三大油料作物。
内蒙古以“全国最大春油菜产区”之姿,勾勒出油菜产业的壮丽画卷——年均种植面积400万亩左右。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油菜春播生产已然拉开序幕。呼伦贝尔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地规模化程度高,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达15℃以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油菜种植条件。油菜年均种植面积在250万亩以上,平均产量110公斤/亩。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油菜麦茬免耕播种栽培技术在呼伦贝尔市开始应用,历经三十年迭代,如今已形成完整的技术模式—油菜全程机械化免耕播种栽培技术,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该技术延续了呼伦贝尔市油菜小麦轮作的种植传统,以麦茬免耕为核心,在前茬小麦收获后保留麦茬和秸秆覆盖地表,直接播种油菜,实现“少动土、多覆盖”的目标,让传统耕作的“犁铧翻飞”成为历史,显著降低翻耕、整地的机械作业成本与能源消耗,同时减少劳动力投入,缓解农忙压力。秸秆覆盖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增强土壤保墒能力,并调节地温,为油菜生长创造稳定环境。麦茬腐解后补充有机质,提升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而紧实的土壤结构有助于油菜根系深扎,增强抗倒伏能力。长期应用还可固碳减排、抑制扬尘,兼具生态效益。
牙克石市丰源农牧场的赵晨海说:“我们这春天风沙大,油菜出苗后容易受到影响,秸秆覆盖能够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起到防风作用,免耕播种又能够保留土壤原有墒情,减少水分蒸发损耗。油菜产量提高了,收入也相应增加”。
“油菜播种阶段至关重要,我们呼伦贝尔一直坚持油菜小麦轮作,麦茬免耕播种就是在这种轮作模式下探索出的高效绿色种植技术”,呼伦贝尔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油料科魏晓军科长说“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已经充分证明这项技术在培肥地力,增产增收方面的成效显著,我们也会继续优化这项技术,为油菜单产提升贡献技术力量”。
2023年,应用该技术的哈达图农牧场11连(277.85公斤/亩)、13连(251.90公斤/亩)、7连(250.80公斤/亩)分别取得全国油菜高产竞赛春油菜区第二、五、六名的成绩。2024年苏沁农牧场示范田亩产250.8公斤,亩均成本395.59元,净利润981.53元;较常规种植亩增产132.8公斤,亩净利润增加579.94元,提质增效效果明显。如今,该技术模式已从呼伦贝尔核心区辐射至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等我区中西部油菜主产区。应用该技术的田块较常规栽培技术平均亩产可增加13―25公斤以上,亩均增收50元以上,化肥、农药用量降低5%以上、土壤团聚体增加5%、种植成本降低5%。真正实现了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的变革。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